随着北半球陆续进入收获季,天气炒作也告一段落,而上周双报告的落地,似乎也有意将此前炒作带来的溢价水分给挤出,近期无论是加拿大菜籽,还是美国大豆,抑或马来西亚棕榈油,都在跌跌不休。国内三大植物油走势虽然均在下跌,但由于基本面供需有所差别,主打的是参差不齐的跌。
9月19日,国内一级豆油均价为8583元/吨,较半个月前下跌375元/吨。其中,广东8600元/吨,福建8580元/吨,江苏8620元/吨,河南8660元/吨,山东8530元/吨。
24度棕榈油均价为7400元/吨,较半个月前下跌523元/吨。其中,广东7280元/吨左右,江苏7350元/吨,天津7480元/吨,山东7490元/吨。
广东三级菜籽油报价8980~9050元/吨,较半个月前下跌520元/吨;福建8930元/吨,下跌570元/吨。
双报告带来重重利空
马来西亚棕榈油局公布的月报显示,8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环比增加9%,出口却环比下降10%。与此同时,8月底马棕油库存达到200万吨以上,为近7个月来最高水平,同时也是近4年同期最高。该报告一出,马棕油就下跌2.5%。
随后,美国农业部公布9月供需报告,预期中的下调单产和总量并未带来新意,出乎意料的数据是期末库存,由于压榨和需求量下调,库存最终仅下调68万吨,至599万吨,高于市场预期,于是这样一份报告被市场解读为利空,CBOT大豆一度下跌2%。
随着北半球油籽进入收获期,产量也逐步落定,无论是加拿大菜籽,还是美国大豆,减产或天气炒作题材均将下线,后市目光将转向油籽需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距离美豆大规模上市的时间越来越近,而其本土最重要的水路运输密西西比河水位近期偏低,或给主产区大豆外运带来困难。与此同时,美湾大豆发往亚洲的最重要通道巴拿马运河也面临相同问题,届时不排除市场就供给节奏再掀波澜。
后续进口大豆到港量低
9月至10月的大豆进口量受季节性供应规律的影响历来偏低。据钢联统计,9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741万吨,10月份600万吨。相较于6月至8月共计近3000万吨的天量来说,可谓小巫见大巫。在明显的供应淡季之下,笔者推测后续油厂开机率将维持低位,豆油产出将减少。
钢联数据显示,截至9月15日,全国重点地区豆油商业库存98.26万吨,较一个月前下降6.7%,而豆油的去库进程预计仍将持续。基于供应上的缩紧,即便CBOT大豆持续下挫,豆油在油脂板块中仍相对坚挺,跌势较其他植物油明显偏缓。
棕榈油高库存抑制价格
尽管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官方月报上周才公布,但从高频的机构调查数据中早就略见一斑,近一个多月来,棕榈油的出口需求并不乐观。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在集中囤货之后,库存较高,后续购买乏力。根据印度炼油协会的数据,9月初印度食用油库存达到创纪录的373.5万吨,月环比增长13.7%,同比增长57.9%。钢联数据显示,截至9月15日,全国重点地区棕榈油商业库存77.98万吨,较之前一周增幅13.61%,较去年同期增幅114.47%。
国内较高的库存不仅抑制其棕榈油进口需求,也导致国内棕榈油价格走势要弱于国际棕榈油,随着中秋、国庆“双节”备货接近尾声,棕榈油累库进程还将持续,价格也将承压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前豆棕油现货价差已经达到1250元/吨,较一个月前高出近400元/吨,持续走扩的价差或将为棕榈油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。印度也将在11月迎来排灯节,目前备货已经开始,后续国际棕榈油需求有望得到恢复。
四季度进口菜籽供应大增
加拿大新季菜籽收获工作快速推进,目前进度接近50%。加拿大统计局预计本年度油菜籽产量为1740万吨,较去年减少130万吨,即便如此,季节性的收获压力也打压加菜籽价格,近半个月,ICE菜籽期货主力合约价格跌幅达7%。此前国内买家大量采购加拿大10月船期菜籽,但新菜籽最快也要11月才能进入我国油厂开榨,而在此之前,我国的进口来源则主要是俄罗斯和欧盟的非转基因菜油,供应比较受限。因而,近期菜油走势比豆油弱,但比棕榈油强。
综合来看,在美豆、加菜籽进入收获期之后,来自生长期的利多题材已经出尽,且国内“双节”备货接近尾声,植物油均面临高库存、低需求的现状,基本面偏弱。同时也要关注密西西比河、巴拿马运河水位偏低带来的运力影响,以及原油走强给油脂价格带来的下方支撑。
(来源:粮油市场报)